中國文化主張的是細水長流,古箏具有代表性的。古箏的曲調空靈且音域寬廣,往往能夠讓我們身臨其境。古箏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享受,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古箏課程。古箏課程是讓我們能夠深切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一種藝術。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隨著歷史的變遷,流傳到全國及周遍不少地區(qū)。中國古箏藝術從文獻上看,最早在《史記·李斯列傳》中便提到“擊筑彈箏”,這是第一次出現(xiàn)“箏”字,至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古箏既善于表現(xiàn)優(yōu)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fā)氣勢磅礴的樂章。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秦箏也隨著東漸南移。并在與當?shù)貞蚯⒄f唱和民間音樂的結合中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風格和流派。其中主要有:在河南大調曲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分為唱腔牌子曲和板頭曲兩部分的河南箏派:以演奏潮汕地區(qū)特有曲調弦樂和細樂為風格特點的潮州箏派,流行于廣東潮汕地區(qū)以及閩南一帶:流行于廣東大埔、梅縣、汕頭一帶。
通過儒鴻書院的古箏課程讓我體會到箏藝術的寬廣,品位箏文化的內涵。古箏是樂器,也是我們中國音樂領域的始祖。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學好古箏是愛好也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種最好的贊美。
千古流傳的古箏是一種極富表現(xiàn)力的樂器,大箏發(fā)音柔和雅致,小箏發(fā)音清脆明亮;其音色清悅、高潔、典雅;色彩華麗、委婉動聽并富有神韻。它豐富的表現(xiàn)力既能細致微妙地刻畫人們的內在情感,又能描繪出動人壯觀的恢弘場面。無論是如泣如訴,還是慷慨激昂,或是高歌吟唱,它都可以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它既是一種具有獨特風韻的獨奏樂器,又可以參加合奏或是伴奏;被譽為“東方的鋼琴”。
這些異彩紛呈的古箏流派在歷代箏家的不斷創(chuàng)造革新下為古箏藝術的發(fā)展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成果,它們是在特有的土壤上生長開放的花朵。無論秦漢時期古韻古聲的《嗚嗚歌》、《相和歌》階段,還是在唐代絢爛多彩的歌舞藝術和音樂中,無論是在明清以來的“西調”戲曲音樂,還是在質樸獨特的“榆林小曲”的地方民間音樂中,具有豐富表現(xiàn)力的箏自古至今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其綿亙久遠,形成了箏樂傳統(tǒng)割不斷的血脈。
